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区级语文课题(2017二)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 课题列表 > 语文课题 > 区级语文课题(2017二) > 理论学习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象绘画的运用(顾文娟)

来源:原创  发布人:褚程丹  发布时间:2019-03-12  浏览次数: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象绘画之运用

摘要:对于高年级小学生而言,写景散文的阅读想象是一个难点。笔者尝试让学生进行想象绘画,通过对绘画的欣赏,折射个体对外界事物的理解,通过分析绘画,校正阅读时出现的一些偏差,以此提高阅读的准确性,并增强对写景散文中景的想象力与对美的感受力。

关键词:想象绘画;诗意命题;阅读偏好

词与物的关系应该是人与外界最重要的关系之一,每天我们面对着大量的文字符号信息,或接受,或忽略,或误读,每一种解读都对个体起到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小桥流水人家》是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的一篇自读课文,作者谢冰莹深情回忆了儿时居住过的湖南村庄,文笔隽永,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结构简明,分别围绕流水、小桥、人家娓娓道来,景中蕴情,文末一句“那些美好的映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更是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之情。《小桥流水人家》这篇文章的情境之美,基于清丽的色彩在流水的映照下熠熠生辉的美景,加之纯净的愉悦的情感,让这篇美文散发出质朴的美感。

面对这情景交融、文质兼美的文章,教师不应将一厢情愿的讲解替代学生的品读体验,因此笔者给学生抛出一系列类似国画的题目,分别将六个自然段命名为垂柳鸣泉、群童戏溪、小桥流花、茶山野景、南窗风好、太平村居,布置课外作业,选择一处自己最喜爱的风景作画。这是一次对文字的物化之旅,将学生阅读后浮现于脑海的印象以绘画的实物形式展现出来,这也是一次用绘画来提高阅读能力的验证之旅。学生通过欣赏绘画,反映出自己对外界事物的理解,通过对绘画的分析来校正阅读时出现的一些偏差,以此提高阅读准确性,并增强写景散文中对景的想象力与对美的感受力。以下仅以五年级二班的部分学生的作品为例进行分析。

一、绘画考验由词到物的第一次转换

语言文字对于低年段的学生来说,就是一串串抽象的编码;而对于高年段的学生来说,已经不那么神秘新奇。随着识字量的增多,课文的加长,在理解力增强的同时,误读也在悄然增多。自动化的解读让学生的阅读变得越来越流畅的同时,其经验意象与场景在头脑中的堆砌也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混淆与偏移。阅读需要大量的生活常识与经验为支撑,以《小桥流水人家》为例,学生很可能会出现有关方位的解读,如果教师没有明确讲解,学生往往将其忽略。至于“东南朝向的窗户”,学生也并不能像大人那样立刻明白其好处。当然语文课不是科学课,我们不可以实证主义的态度对待语文阅读,绝不能放弃对阅读准确性的追求。

二、个体对重点景物的想象有着较大的差异

小桥是这篇课文的一个重要意象。对于小桥,作者著墨不多,“一条小小的木桥,横跨在溪上”。然而我们却绝不能忽视小桥形象的重要性,小溪、村庄、茶山、父亲的书房等各处景物似乎都离不开小桥这一坐标,学生的画也多出现了桥。学生笔下的桥样式丰富,真是“一千个人心中就有一千座小桥”,有的质朴,有的图形元素丰富,当然,也有的学生想当然地画了一座石桥(这种误读也是受阅历见识的影响)。学生心中的桥千差万别,然而阅读体验的不确定性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

涉及实物与语言的关系,这里我们可以套用柏拉图在《理想国》卷十中提出的“三张床”的理论作分析:对于谢冰莹而言,小桥的形象是唯一的,也就是“第二张床”,即真实的小桥。但作为文本的“小桥”其对于读者而言,却成为一个抽象的符号,读者头脑中呈现的将是由人生经历统合而来的“第一张床”,即理式的小桥。而当学生用画笔展现阅读形象时,笔下出现的则是“第三张床”,即艺术的小桥。但是,对于柏拉图而言,艺术在模仿生活,理念高于生活;而对于学生来说,画作则体现的是对艺术模仿之再现与再加工,具有个体独特的创造性,体现参差多态的生活本质。

 三、在对具体景物的想象中体验丰富的情感

谢冰莹的文字是美的,学生的心灵是纯净的,他们的邂逅自然就碰撞出了纯洁的美丽。很多女学生都选择了“小桥流花”作画,女孩的形象或正面或侧面或背影朝向观众,但都强调了花儿的美丽,有七彩的花朵,有钢笔线描的丰富形状,也有被女孩抛向空中再纷纷扬扬落下的深深浅浅的粉色花瓣。其实,第三自然段是全文最短的一个自然段,着墨最少,短短的两句话简单交代了场景,却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中酝酿出了最多最美的图画。这种美符合康德对美的质的规定:非功利的愉悦感,“小桥流花”本身就是美的,我们只是用绘画这种物化形式加强了这种审美情感体验。此外,学生偏好“群童戏溪”的题材,主要是因为与自己亲身经历合拍,捉鱼翻蟹,亲近自然,这些美好的情感体验对于深圳学生并不多见。

四、从画作间解读学生的阅读理解偏好

仅从“桥”这个意象就可以看出十岁左右的学生已经表现出明显的阅读偏好,如男生陈彦儒,他也选择了女生偏好的“小桥流花”一题,但他棕色彩铅下的木桥更注重立体构造的真实性,一段段圆木与扶栏锁链的排列、桥体正面与背面的光感的差异、桥墩的加固方式等客观问题都在画中得到了很好的解决,这是一种较为理性客观的审美模式,多见于逻辑思维较为严密的理科人才。

而另一位蘑菇头小女生的作品则更多地体现出儿童画的特征,带笑脸的红彤彤的大太阳,圆圆的溪岸边一棵棵横向歪斜着的树木,形象稚拙,配以蓝粉间隔的彩铅文字,童稚之气赫然纸上。天真烂漫型的画作还有不少,该班学霸蓝雪娜以整体俯视的视角为主,综观溪流中的游鱼虾蟹,纵横交通,犹如集市一般,而岸上荷花、柳树、房屋却是平视的角度,且大小与鱼虾一般无异,全图不符合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却合乎人类早期画作的天真未凿。

学生的阅读经验虽不够丰富,但他们已经行走在词与物、具体与抽象的畅通无阻的世界上,他们感受具象之美好,体会抽象思考之乐趣。将阅读与绘画互证,让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开启更多的感官通道,将薄薄的文本通过对景物的想象、情的品味,变成厚而有味的阅读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