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语文课题(一)【2007-2010】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 课题列表 > 语文课题 > 语文课题(一)【2007-2010】 > 研究成果

论文:无“巧”课不“活”,课“活”在于“巧”(屠玉秀)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liufang  发布时间:2010-04-23  浏览次数:

无“巧”课不“活”,课“活”在于“巧”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屠玉秀

 

语文教学是科学和艺术的结合。假如上课没有艺术,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减去了一半,剩下一半即使是科学知识,学生也处于一种被动而僵化的状态。那么该如何上好、讲好、搞活一课堂呢?这关键在于一个“巧”字。

   一、巧布局

   一堂课如一盘棋,一着不慎,全盘皆输。课堂教学是一个有机整体,教学中的几个环节彼此关联,相互影响。一堂成功的课首先得力于教师对教学过程总体布局的缜密。譬如:在教学小学语文第四册《猴子种果树》时,我作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第一步:教师很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把生字、词找出来,教师写在黑板上。讲解生字、词时,凡是学生能合作解决的,就由让学生解释,教师补充,学生无法说明意思的由教师直接讲。

   第二步:找四位学生,让一人扮演猴子,其他学生扮演乌鸦、喜鹊、杜鹃,先让全体学生读开头第一自然段,再让四位学生分角色读二到八自然段,最后由老师读结尾第九自然段。读完后,教师用极简练的语言告诉学生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小朋友一起读的第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猴子种果树的原因,而四位小朋友读的呢,是猴子种果树的经过,作后老师读的第九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猴子什么果树都没种成。”让学生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也为今后中年级的分段打下伏笔。

   第三步:学习课文,明白道理。课文的主要几个段落结构相似,语言浅显易懂,所以我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学习方法。物品给学生出示一个思考的提纲:小猴种了哪几种果树,最后为什么什么树都没种成?两个问题囊括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隐含了所要揭示的道理。

   第四步:在学生明白做事要有耐心,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能急于求成这个道理以后,再让学生说说你觉得这只小猴有什么缺点和优点,你能帮助它实现自己的愿望吗?最后让学生演一演小猴第一年什么都没种成,第二年在小朋友的帮助下改变策略,种活了四种或更多的果树,它对今后充满了希望。

   由此看来,这种发辫式教学布局有利于进行启发式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将各教学法要素像发辫一样编结在一起,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化教学布局,能充分发挥各教学要素的作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体现出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指导思想。因此,教师在课前对教材认真分析,合理组合教学内容,精细设计教学过程是很重要的,它使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知识结构。

   二、巧开讲

   课堂教学的开讲,犹如小提琴演奏,弓一上弦第一个音符就定下了乐曲的基调;又如戏剧中的“序幕”,起着酝酿情绪,集中注意,深入主题和创造氛围的作用。一个好的开讲能使学生很快进入角色,好像被一块无形的磁铁吸引住。例如:在讲《会走路的树》一课时,我这样开讲:“树,小朋友肯定见过好多好多,那你们有没有见过会走路的树?想不想一起去看一看?”这种以激发情感、巧设疑问、制造悬念的开讲艺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透导发展学生的智力达到开讲的最佳效果。

   三、巧过渡

   过渡即课堂情境的转换,教学环节的关联,知识点间的衔接。过渡必须自然而贴切,教师可凭借一两句“穿针引线”的话,就能使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各部分之间衔接自然,紧密连贯,前后连成一体。比如:在讲《鸟岛》一课,我抓住了“鸟多”,在第二段中词语“一群一群、陆续”的理解,以及第三段中分别对鸟、鸟窝、鸟蛋的描写,我都紧紧扣住鸟多来进行讲解。这种过渡把课文的各个自然段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的思维具有“紧凑性”和“连续性”。若缺乏自然的过渡,便会出现教学过程的冷场和学生思维的中断。

   四、巧设疑

   设疑要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年龄特点、理解水平等有意识地设置障碍,制造矛盾,强化思维,使学生学习知识好像在迷宫中寻找通道,思维始终处于兴奋状态,一节课结束仍意犹未尽。例如:在讲《歌唱二小放牛郎》一课第一自然段时,我提问:“为什么说王二小不是因为贪玩而丢了牛呢?他到底去哪了呢?”这问题一方面引起学生好奇,激起往下学习的欲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模糊地认识到课文把事件的原因和结果颠倒了,为今后学习倒叙的写作手法做下铺垫。

   五、巧举例

   举例是教学中联系实际说明问题的一种常见的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更是一种巧妙的艺术。恰到好处的典型事例,能使学生如梦初醒,恍然大悟,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强化记忆、防止遗忘、启迪思维、发展能力的“催化剂”。例如在强调不要写错别字时,可以举个例子:讲一位中学生给他的大舅写信激起其舅舅非常气愤的事,他的信中开头是这样写的:“大鼻:你好马!过两个星期我去你哪里玩……”通过举例子,激起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巩固了知识,活跃了课堂气氛。但举例子要注意科学性、思想性、典型性、趣味性,切不可“离题”,否则会使学生越听越糊涂,结果事倍功半。

   六、巧调节

   炒菜做汤,加入调料,味道鲜美,香气四溢。同样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加点“调料”,补充一点趣味性知识,便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提高消化知识的能力。比如在《欢乐的泼水节》中有生字“泼”,当学生组词“泼菜”时,许多学生笑了,我则边笑边说:“我知道他的意思,他是把吃不完的菜泼到垃圾桶里,而不是我们经常吃的菠菜。”不少学生跟着开怀大笑。课后,独立作业检查没有一个错误,闹出“泼菜”的笑话来。这采用了“以错误引起发笑,以发笑引起注意,在轻松自如的笑声中传授知识,纠正错误”的做法,可打破课堂上的沉闷气氛,集中学生注意力,加深学生记忆的轨迹,创造活跃的课堂气氛,起到课堂调节的作用。

   七、巧收束

   一节成功的课应有“凤头式”的开端,精巧的过程,更应有个“豹尾式”的收束(又叫结尾或小结)。好的收束必须圆满有力,它使知识得以概括、深化,使整个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善。收束的形式各式各样,如:归纳式、情感激励式、开拓式、朗读设置式、画龙点睛式、对比式、畅想式、反馈式、开拓式、练习式、激疑式等等。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选择设计最优化的收束方法。

   无“巧”课不“活”,课“活”在于“巧”,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只有不断研究课堂教学技巧,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最大限度地把语文课堂搞活,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