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语文课题(一)【2007-2010】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 课题列表 > 语文课题 > 语文课题(一)【2007-2010】 > 研究成果

论文: 追寻“绿色”的课堂(殷玉艳)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liufang  发布时间:2009-11-23  浏览次数:

   追寻“绿色”的课堂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殷玉艳

 绿色,这里用来形容课堂的境界本色、真实而又充满生命活力。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学习者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组合的诀窍,转化为自己的(书面的、口头的)表达,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在此同时,提升精神境界。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在这块主阵地上,教师应引领学生积极地、主动地与文本对话,品味、积累语言,课内习得学习方法,为广泛地进行课外积累、运用语言奠定基础。然而,现在课堂中出现了一些非“绿色”的现象。

现象】学生——非学习主人   

典型表现老师变成了阅读的主体。老师根据自己对文本的体验感受,精心设计话题,提问引路。一堂课中几个问题环环相扣“滴水不漏”,给学生的阅读过程造成了一种被动的强制性的外在环境,给学生的阅读思维编织了一个美丽的樊笼。 学生在课堂上实际扮演着配合教师完成教案的角色,其中最出色、最活跃的是少数好学生。 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活的教师与学生。学生在这种背景下的阅读,只是对老师对文本的理解结果的再思考,而不是学生自主阅读自然产生的对文本本身的思考,因而具有极大的限制性。  

【策略】自疑、自悟 

在绿色的课堂里,教师不应是口若悬河的讲演者,也不应是智慧的给予者,而应顺着学生自然的天性,发掘学生的内在潜力.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老师说得最多的话应该是启发的话、点拨的话、引导的话、激励的话——启发思维、激发兴趣、指点迷津、激活语言、调动情感。具体做法如下:

(1) 学习疑问——让学生自辩

我们大力提倡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沉潜于文本,想方设法解答心中的疑惑。质疑使学生改变学习中的被动地位,使他们变得积极主动,激起探求新知的欲望,迸发出创造的思维火花。

  如我教《螳螂捕蝉》一课,抓住文中一对反义词“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切入教学,铺设质疑的情境,学生自然而然对吴王前后态度的巨大变化产生疑问,于是提出诸多疑问:吴王为什么会恍然大悟?他究竟悟出了什么?他会杀少年吗?……继而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特别是吴王会不会杀少年?课堂有了未曾预约的精彩,我分成两派进行辩论:最终一致得出吴王被少年的良苦用心及精神感动了,非但不杀而且重赏。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老师没有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围绕老师转,而是让学生质疑。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者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学生刨根问底,问个明明白白,不留半点疑问。而疑问,该由谁来解答呢?显然,学生应是解难的主人。学生积极思考,从吴王的态度变化中揣摩了少年的巧妙劝说,在解答心中疑惑的同时,少年机智勇敢的形象也根植在心中。当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出现思路堵塞和思维浅表化的情况时,教师才给予引导。这种引导不是全盘授予,而是致力于,学生逐渐自求得之。学生也由被动的学而转为想学、愿意学、主动学,在不断的质疑解疑的学习过程中享受学习收获的快乐。

 (2)学习方法——让学生自悟

当学生一旦变得想学之后,随之而来的就是如何学习的问题。做法可以是尽量让学生自悟。教师抓住契机,要求学生归纳出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九寨沟》的教学,教师在学生理解完全文之后,要求学生试着学导游组织一段话,将自己最喜欢的九寨沟的景色介绍给大家。老师从中选择或有特色或很优秀的导游语向全班学生宣读。精彩的习作获得阵阵掌声后,请大家说说为什么把掌声送给她们。有的学生欣赏用排比的手法写句段,语言优美;有的欣赏开头和结尾打动人心;有的欣赏结合查阅的资料补充美丽的传说……这样,每个学生积极投身到学习活动中去,并从活动中总结出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所取得的效果远远比完全由教师归纳的效果要好得多。学生一旦掌握了学习方法,便会主动地去汲取知识,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现象过程——非语文学习

  典型表现语文是个筐,什么都往里装。语文学科特有的价值没有充分体现:或教材受到冷落,无限度地向课外延伸、拓展;或挖深挖透,高唱人文主义;或集中大量的声音图像信息干扰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之对文本言语的感悟在多媒体的富有动感的演示中浅辄而止……此类泛语文的教学现象漠视了那人事、情感、性灵背后的言语,学生亲近的只是语文的崔峦先生概括为:加强了人文性,忽视了工具性;突出了文学性、欣赏性,削弱了基础性。

【策略】诵读品味

 绿色的课堂,要凸显语文的学习过程。语文的学习过程是什么?具体地说,语文课上更多的是学生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读味圈点批注、摘抄运用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品味

如对于课文的传神点,可指导学生读中品味:如孙双金教《二泉映月》时,紧扣“听”字,“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二泉,他听到了什么呢?为什么他没有听到奇妙的声音,反而听到了叹息……”再在品悟的基础上读出阿炳的悲惨与抗争。扣住“听”字,抓住阿炳心酸的成长历程,让学生深入体会主人公的孤苦,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现象——无生成发展

典型表现当前的语文教学,形式上日益活泼,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尤其是一些精心雕琢的公开课、观摩课,,容量大、亮点多、节奏快、花样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教学发展的水平和成果。然而,透过热闹、冷静思考,真正在促进学生语文发展上下功夫、有实效性的教学并不见多,公开课与平时的教学形成强列反差,语文教学失衡现象导致学生语文素养难以形成,教学质量下降已成为客观现实。

【策略】读写结合

一课一得,课课有得。这个就是收获,就是发展,也就是达成语文能力的提升和情感世界的丰妙,以及两者的和谐共振的效果。如在教学《特殊的葬礼》学完课文最后一节,叫学生写一写总统的演讲词:回忆……号召……并声情并茂地上台演讲。这样说写结合既是对课文的回顾,知识的迁移,又是对课文主题的延伸理解。既有语文能力的提升,又有情感世界的丰富。

 绿色的课堂应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绿色的课堂里每一个生命的个体得到最好的发展。我想,生机盎然的绿色课堂里,我们的孩子一定能体会语言文字的魅力,享受语文学习的快乐,感受提高语文素养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