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语文课题(一)【2007-2010】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 课题列表 > 语文课题 > 语文课题(一)【2007-2010】 > 课题规划

《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研 究 方 案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liufang  发布时间:2005-01-10  浏览次数:

一、课题的提出:

21世纪已经来临,展望未来,人类社会一方面尽情地享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高度信息化带来的恩惠,一方面国与国之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更加激烈。《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中小学教育是整个教育金字塔的基础。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而课程资源是本次新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没有课程资源的广泛支持,再美好的课程改革设想也很难变成实际教育成果。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已达成了共识。一方面,可以超越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让教学起来;另一方面,可以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性智慧。可以说,课程资源的作用比以往更加突出地显现了出来。

联系学校实际情况, 一方面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不容乐观。师生的教育资源观念相对滞后。重视校内资源、轻视校外资源;重视硬件资源、轻视软件资源;重视条件性资源,轻视素材性资源;重视形式,走过场,不注重挖掘资源的教育价值,使得对丰富的课程资源视而不见,有限的资源得不到充分有效的利用。而且我校地处农村,又靠近常州、湖塘经济发达城区,家庭条件好的学生大都流往城区。再加上学校有三分之一的外来民工子弟。因此,无论是学生家庭的经济条件,还是家长的文化素质、教育观念,都不是很理想,学生阅读的面也就相对狭窄。但是另一方面,我校有一支自身文化素质过硬的年轻教师队伍,;有一个藏书丰富的阅览室和两个高级的微机房以及完善的校内网络和畅通的校外网;有丰富的校园文化和乡土文化。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想以《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研究》作为研究课题,通过实践研究,进一步促进广大师生转变教与学的观念,努力开发利用学校内外的教学资源,扎扎实实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理论思考:

(一)有关概念的理论分析:

什么是“课程资源”呢?广义的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两大类。其中,素材资源的特点是作用于课程,并且能够成为课程的素材或来源。比如,知识、技能、经验、活动方式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培养目标等方面的因素,就属于素材性课程资源。条件性资源的特点则是作用于课程却并不是形成课程本身的直接来源,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比如直接决定课程实施的范围和水平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设施和环境等,就属于条件性课程资源。当然,这样分类主要是为了说明问题方便起见,两者并没有明确的分界线,现实中的许多课程资源往往既包含着课程的素材,也包含着课程的条件。语文课程资源就可以理解为上一堂语文课所采用的一切资料来源,它的范围很广,包括一切为课堂教学所用的东西。

根据以上概念,我们可以认定教科书是素材性的课程资源。但它又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要摈弃教科书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认识,合理地、创造性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什么是“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一个人的语文素养至少包括他的语文能力、语言积累、语文知识、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认识能力、人文素养等。为什么《标准》要突出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先后存在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抹煞语文课程的特点,人为地强化语文的政治因素,用所谓的“政治思想教育”取代语文能力的培养。另一种倾向的基本特点是,过分强调语文的工具性,否定语文学科内在的人文性,或者用烦琐的分析肢解课文生动感人的整体形象,或者用无休止的做题、操练取代学生读写的语文实践,或者用僵化的标准答案限制学生阅读的多元感受,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在这种狭窄的怪圈中学习语文,已了无兴趣,怎还谈得上提高“语文素养”?

(二)研究目标:

1、转变教师“以本(教科书)为本”的观念,提高教师开发利用新课程资源的意识。

《标准》第三部分建议:各地区都蕴含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要有强烈的资源意识,去努力开发,积极利用。同时还建议:学校应给学生创设语文实践的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语文学习活动。所以,通过研究和实验,要使老师认识到教材上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都具有广阔的延伸、创造空间,要引导帮助学生针对课文特点,采取不同方式(上网、读课外书、询问、讨论、实践等)在课前、课后搜集资料,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要把开发校本课程资源当作责无旁贷的任务。

2、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长期以来,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对语文学习普遍缺乏兴趣。小学语文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怎样在完成课内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验阅读的乐趣,认识语文学习和生活实践的联系,让学生亲近和热爱祖国语言文化,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成了我们研究的目标。

3、探索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策略。

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是一个内容复杂、涉及面广的艰巨研究,我们想通过立足课堂教学研究出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一般方法,供其他老师借鉴。

4优化语文课程资源的配置。

通过研究和实验,教师要精选那些对学生终生发展以及语文学习有决定意义的课程资源,使之优先得到运用,同时还要考虑到特定教育对象的现有知识技能、素质背景,本校本地区的条件,使语文课程资源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人格健全方面得到和谐的发展。

5、开发语文课程资源的内容体系。

通过研究和实验,师生要共同开发校内课程资源、校外课程资源和网络资源,建立课内外的联系,使课内外的学习资源有机地融入教学,从而丰厚学生的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6、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通过研究和实验,学生要达到新课程标准中所提到的要求:能热爱祖国语文,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有一定的语感;思维能力得到发展;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有一定的品质修养和文学欣赏能力,有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三、研究内容:

根据上述研究目标,从实施新课程出发,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为主要基地,本课题主要研究以下几方面内容:

1开发和利用校内课程资源。

1)教师和学生自身的资源。

教师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无论正面、侧面还是反面,其为人,其言谈,其举止都会给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其成长经历、生活琐事、家庭、朋友,无不可以作为语文课程资源。教师轮流上课,利用资源优势,发挥各自特长,取长补短;同时,还可使学生有新鲜感、新奇感。我想,目的之一就是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教师资源,让学生吸收不同教师的长处,感受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体味不同教师的人格魅力。

一个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经验、情感、兴趣、、自然环境、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童话世界、社会生活实践五彩纷呈要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打开学生视野,博采丛长。我们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需要,把学生分成小组开展交流;利用综合实践课开展“我爱我家”“露一手”等活动。

2教室——校内课程资源的中心。

学校里的教室、图书室、阅览室、宣传长廊是教学资源中最直接、最显现的资源。正因为它的方便、快捷,所以应充分挖掘,让可以利用的校内资源活起来。
   
学生在校大部分时间是在教室里度过的,大部分知识也是在教室里学到。我们要着力把教室建成能促进学生发展的最丰富的课程资源中心。教室除了要有学校统一规范的布置外,还要有适合于本班实际的文化布置特色。如教室里的中队角、知识天地、标语要新颖别致;图书架上要摆放着各种图书,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里博览群书、增长知识;利用学校闭路电视系统,为学生定期播放一些法制教育、环境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宣传片,以增强学生的法律道德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2)图书馆——小型校内课程资源库。

我校图书馆藏有两万七千册图书,其内容涉及天文地理、道德文化、环境科学,堪称校内课程资源库。每个班开设图书阅读课,通过图书阅读课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学校图书馆为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凭图书借阅证到图书馆借阅图书。

3)校园环境——课程资源中的“活教材”。

校园环境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包括显现的校园景点、设备设施,又包括隐性的校园文化、艺术活动。那碧绿的草坪、盛开的鲜花、逼真的假山、活泼的喷泉,研究性学习版面、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等都可以视为语文教学资源来开采、挖掘、利用。

4)网络资源——一部供师生选择的“百科全书”。社会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网络资源的开发更能突破传统课程的狭隘性,在相当程度上突破时空的局限。网上充足的信息可以使思路更开阔。作为教师和学生应利用学校丰富的网络,学会筛选、甄别、利用网上有用的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语文教学资源。

2、开发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1)自然资源。

我们地处江南,一年四季,季节分明;花草树木遍地丛生;河流纵横交错;名胜古迹繁多。我们要引导学生观察、欣赏,利用好这一丰富的资源。

2)社会资源。

风俗民情,如何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以及本乡镇的风筝节、龙灯节……还有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如神舟56号升空、奥运会成功申办、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足球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我们提倡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向生活。

我们周围有展览馆、工厂、商店、医院以及敬老院、街道、三勤生态园、葡萄园等劳动实践基地,这些都是丰富的社会资源。我们要研究如何结合学生乡土实际对资源进行选择性利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的感情。

我们周围有展览馆、工厂、商店、医院以及敬老院、街道、农业生态园等劳动实践基地,还有多采多姿的民族风情,这些都是丰富的社会资源。我们要研究如何结合学生乡土实际对资源进行选择性利用,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培养学生爱生活、爱家乡的感情。

3、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1)制定一套既能全面评价学生语文素养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检测手段,检测学生的语文基本素养,要注重听、说、读、写的全面检测。

2)广泛阅读,重于积累,贵在实践。

广泛阅读,可以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积累词汇、掌握语感,培养写作兴趣,提高作文能力。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有阅读的时间,如:在低年级开设阅读课,中高年级在中午开辟“读书半小时”。其次,要适当推荐各年级段阅读的课外书目。再次保持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层塔台,起于垒土。”学生阅读的同时还要勤于积累。我们可以利用黑板报和知识天地每星期背诵一首古诗,一星期检查一次读书笔记。我们根据本校小学生的特点计划在小学六年能背诵80首古诗词,阅读总量达到100万字左右。

积累是为了运用,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不妨多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活动,如:成语擂台赛、辩论赛、演讲活动或结合语文课开展一些社会调查。

四、研究方法:

1、个案研究法: 是对一个人或一组人的问题进行专门研究的方法。个案法比较适合进行特例研究,如对智力落后儿童、智力超常儿童、学习困难儿童、品德不良儿童等进行研究。个案法有时也与纵向的追踪研究相结合,比如,对智力超常儿童的心理发展的特点以及相对应的教育措施。

1、调查研究法:调查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及语文课外收集资料的情况。

3、文献研究法:是指通过查阅、收集、分析、综合有关小学教学的科研文献材料,获取所需利用的信息、知识、数据和观点的研究方法。

五、保障措施:

1、健全学校网络,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

2、健全学校图书管理,更新图书资料,方便师生查阅资料。

2、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学习有关理论、经验。

2、每学期定期开展语文观摩活动,并进行研讨。

3、邀请上级领导来校指导、作讲座。

六、研究计划:

()研究对象:本校教师和学生。

()实验周期:三年。

()实验步骤:

1、准备阶段(200312月-20046):完成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确定课题组成员的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调查分析对象的有关情况,收集资料,学习有关理论,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执行计划。

2、研究阶段(20049月-20067):根据实施方案进行研究,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交流研讨,进行公开课研究教学,在评议研讨中积累第一手资料,进行整理和理论分析,形成阶段性实验报告。

3、总结阶段:20069月-200612):对本课题的实施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形成实验报告和课题总结报告,并将有关专题研究课教案、评议记录、专题研究论文结集汇编,为进一步扩大研究成果做好准备。做好结题工作。

七、成果形式:

在本课题的研究过程中,逐步积累相关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资料,以教案集、论文集、评议记录、调查报告、结题报告,学生的获奖作文及发表作文等形式反映研究成果。

八、研究组织:

组长:王小明          副组长:何文英
执笔:何迎霞          执行秘书:刘芳

组员:蒋            庄浩华                   

屠玉秀          徐玉英                 

            蒋亚英                张驾鹰

沈华芳                     殷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