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区级思品课题(一)【2012-2014】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 课题列表 > 术科课题 > 区级思品课题(一)【2012-2014】 > 理论学习

【理论学习】浅谈品德与生活和语文课的结合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莫娇  发布时间:2014-06-23  浏览次数:

走进生活、走出课堂—— 浅谈品德与生活和语文课的结合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网络转载

 

《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本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具有活动性、开放性、生活性的特点,是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其他实践活动为主。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让学生能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学习。统观二者,理想的教学应打破课堂的禁锢,走进生活,走进社会。使课内自主学习与课外自主实践得以沟通,引领学生深入生活实践,激励学生自主学习,方能显示勃勃生机。只有通过亲身实践获得感悟和体验,才能获得真实的感受,形成认识。因此,在教学中,注重生活课的活动性,探索语文课与生活课的渗透和整合,提高品德与生活课的内涵,丰富学生的思、想、动、感。

一、让学习充满情趣,让思维更加开阔

低年级儿童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及创造力,好奇、好想、好问是他们的天性。学生的素质发展更多地是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和生成的。我给孩子们营造一种宽松、广阔的活动空间,还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权利,让他们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让他们去自主采集那些感兴趣的、能受到启迪的、或能激发情感的生活素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想象、学会记载;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情趣、爱好、愿望和能力,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去探究、去学习,力求让每一个孩子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和发展。

《品德与生活》第一单元“春天到了”的教学内容,与语文学科“多彩的春天”这一组教材可以巧妙整合,使之相互融合。学生学习语文学习的基础上,积累了春天的词汇,认识了春天的景物,在此基础上,教师带领学生走进春天,栽小树、玩泥巴、春游,让孩子们的理性认识转化为直接的感触,这样对春天的感触更深了。在学习这一主题时,教师可以把品德课的内容与语文课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巧妙的整合设计。

(一)《识字1》与《春天的歌》:积累春天的词汇,感悟春天的美

(二)《柳树醒了》与《和小树一起长大》:认识春天的景物,了解种树的意义,培养动手能力。

(三)《春雨的色彩》《古诗两首》与《快乐的春游》:感受春天的美丽,积累春天的诗句。

二、让生活走进语文课堂,让思维得到延伸

现行的语文教学由于受到学科特点的局限,有些课文的语言编排很活泼、优美,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仍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缺乏生活体验。品德与生活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探究的平台,允许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根据需要自定活动的主题,鼓励教师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学习资源,语文课程标准也再三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要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的语文学习,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的学习机会。我打破时空界限,寻找开放的教育途径。

(一)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小学品德与生活第二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今天我当家》,教学内容有〈上超市〉、〈进厨房〉、〈有人生病时〉等,教学主题是让学生尝试进行“当家”的时间活动,是对一年级上册“我爱我家”生活主题教育的延伸和深化。单元设计上从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入手,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家庭生活,从而完成课标要求下的“热爱劳动,具有料理自己生活的能力”“知道初步的健康常识”“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能用自己的方式爱长辈”等等的目标。而这种纯粹的实践活动对与一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容易把思维放在活动的形式上,因为喜欢而喜欢,而无法深入的了解到活动的内涵上去。目标的达成有一定的困难。我发现小学语文第二册第二组教材正是以“温暖的家”为主题,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悟到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温馨,从而产生爱自己的家,爱父母,爱家里的每一个人的情感,并愿意从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学会关心体贴家里的每一个人。假如把语文学科中的思想内涵渗透到品德课中,明白家庭成员之间需要相互关爱,相互体贴,我也要为爸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学生在思想上受到启发的前提下走进生活,再“上超市”、“进厨房”,活动的目的会更明确,活动也将更有意义。情感有了铺垫,就可以更好的在行动中体现出来!

语文课的学习使品德课的思想内涵得到了升华!

(二)把课堂教学融入到社会调查中,提高动手动脑能力

语文第八单元基础训练6《社会实践》一课,更是目的明确地让社会实践登上了语文课的大雅之堂。运用《品德与生活》课程理念,突破学科界限,既让生活实践服务于学科教学,又让学科教学的成功凸显生活实践的重要性。结合两课的教学目标,可以让学生对自己周围的环境污染情况做调查,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观察生活,收集资料。学生通过对自己熟悉的环境的观察,发现身边存在的环境问题,如村里的小河没有以前清澈了,河里还会经常有死鱼,小河失去了本来的面目!人们没有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随地丢垃圾,使得生活垃圾到处可见。还有工厂的烟囱,排出的浓浓黑烟让人看了就害怕……

2.分工协作,寻找实据。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去寻找造成小河不再清澈的原因,生活垃圾随处可见的根源,烟囱浓浓黑烟不见改善的原因……

3.分享成果,大胆建议。把学生的调查结果统计后,让他们在课堂上尽情的交流,发表自己的感想,提出好的建议,并说说你对我们周围的环境能做些什么。同学们畅所欲言,有感而发,教师抓住时机,进行指导。

4.积累素材,指导写作。经过调查、发现、交流、讨论,学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时候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想写出来,真实而且充实。

社会实践为语文学习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天地,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的认知与体验,而正因为有了语文学习的基础,学生才可以借鉴语文的表现形式,用真实优美的语言文字形式把活动记载下来,发出发自内心深处的感慨,言真意切,充满童真和感召力。

三、让情感受到熏陶,让生活充满关爱。

(一)在教学中启迪学生的思想

德育是品德课中最为重要的情感目标。品德课“我在班级中”这一单元教学的主题是培养儿童的集体意识,让儿童学会在班集体中和谐快乐地生活;知道自己是集体中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乐于帮助别人。这一单元从“我们分享,我们快乐”“我帮你,你帮我”“我们的教室,我们的家”“我们共庆六一节”四个方面来呈现班集体生活的乐趣,从活动中,生活情景中感受互相帮助、互相关心的温暖,感受同伴间的友谊!从而受到德育熏陶。小学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德育内容是极其丰富的。如二年级上册的课文有反映学生生活的《一株紫丁香》,有表达爱国情感的《欢庆》,有教育学生要善于发现别人长处的《小柳树和小枣树》,有倡导友好相处的《纸船和风筝》,有体现关心他人的《窗前的气球》,有教育学生要互相帮助的《蓝色的树叶》等等。这些课文洋溢着时代气息,蕴涵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启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唤起学生已有的体验,凭借文字本身的魅力和教师的激情,以情感人。

(二)阅读启发学生智慧,增加生活广识。

孩子们都喜欢听故事,看故事书,我在教学品德课内容的同时,经常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让学生阅读,从故事中增加生活经验,从故事中强化情感的熏陶,从故事中探索大自然的奥妙!

生活即教育。如何让生活与教育更好的结合,教育不应该是孤立的,以单一的学科课程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考试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既割裂了学科间知识的联系,也割裂了知识与生活的联系,忽略了知识—能力—价值三者之间内在的有效发展。学生因较少经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探究过程,因而其探索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被无情地扼制。将语文学科这门知识性的课程和品德课这门生活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相结合,教学不再枯燥了,学生的感知得到了强化,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很多语文课中无法施展的策略在品德课这个平台上得到了教外的延伸,很多品德课中单一的活动有了情感的铺垫,言语的积累,思想的内涵。巧妙的两者结合,可以更好的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