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区级数学课题(一)【2011-2013】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 课题列表 > 数学课题 > 区级数学课题(一)【2011-2013】 > 研究成果

论文:提高数学练习的有效性思考(王惠芬)获省蓝天杯三等奖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杨云亚  发布时间:2013-11-17  浏览次数:

论文:提高数学练习的有效性思考(王惠芬)获省蓝天杯三等奖

 

 提高“数学练习”的有效性思考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王惠芬  

【摘要】:

练习,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在数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备受教师关注。但由于学生及自身的特殊功能性,数学课堂中的机械性练习普遍存在,学生成了练习的机器,教师成了机器的操作者,如何摆脱练习的这种局面,我主要是从三点入手:1、整合练习资源,优化练习效果;2、挖掘练习资源,深化练习效果;3、拓展练习资源,延伸练习效果。

【关键字】   练习   有效

【正文】

教学的终极目标之一就是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潜能,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重要渠道。在数学教学中“练”就是关键,“练”就是将知识、情感、能力、态度、价值等内化为桥梁。数学练习,就将这些加工、锤炼、提升后内化为桥梁,它是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重要手段,备受教师关注。只有提高数学课堂练习的有效性,才能保证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但由于学生及自身的特殊功能性,数学课堂中的机械性练习普遍存在,学生成了练习的机器,教师成了机器的操作者,如何摆脱练习的这种局面,我主要是从以下三点入手:

一、整合练习资源,优化练习效果。

数学练习中经常会碰到动手操作的内容,每次碰到这样的内容,都需要学生提前准备材料。比如:提前准备一些规定形状的图形、卡片,这些材料如果是成人准备应该没有问题,但交给孩子们准备就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遇到一些稍难准备的材料,孩子们的困难就更大了,可每次辛苦弄出来的材料,课堂上没用几分钟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没有价值了,随后新的学具又会“粉墨登场”。

怎样解决练习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低效现象呢?最好的办法是一物多用,尽可能将它的作用发挥地淋漓尽致。比如我在进行“平行四边形与梯形”的教学中就碰到了下例:练习一:剪一剪,分别在梯形、平行四边形上再剪一刀,使它变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和两个梯形。练习二:判断题  1、两个高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可以拼成一个大平行四边形;2、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乍一看,这两道题没有什么联系,是两道毫不相干的题目,可仔细一看,学生要完成两道判断题,必需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才能完成,也就是只有通过拼摆才能理解,最终完成判断,而练习一,是要学生提前准备两种图形,以备上课之用。课前,我就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剪错,要求每种图形都要剪两个,大多数学生都是剪了同样的两个,何不让它们在剪之前能充分地摆一摆,加深认识。为了让学生们毫无顾忌地玩,我没有将判断题提出来,只是要求学生用两个同样图形拼一拼,看能拼成什么?爱玩本来是孩子的天性,不一会儿各种知名不知名的图形都被学生拼出来了,为了加深理解,课堂上我还着重要学生展示了各自摆出的图,并要求学生用完整的数学语言叙述,如:我用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拼成了一个大平行四边形。学生完成此项任务后,再进行第二项操作,动手剪一剪。这样一来,一种学具,经过整合,完成了两项任务,特别是后一题,如果不借助第一题的学具进行操作,孩子们没有感性认识,只是凭着感觉进行判断,或者只有教师告诉结果,没有经历这一过程,即使知道了结果的外形而已,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没有任何帮助。

二、挖掘练习资源,深化练习效果。

教材上所呈现的各种练习,其中有许多内容如果深入挖掘,可以让学生透过这些练习发现更有价值的内容,是练习的效果得以深化。

如:量出下图平行四边形各角的度数,看看有什么发现。

 

1:我量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角都是70度。

2:怎么可能,这里面有两个钝角,它肯定比直角大。

3:我知道她看错了度数,应该看外圈的度数,她却看了内圈。

生:那两个钝角应该是110度。

师:为什么?

生:110度和70度是在一起的,不是70度就是110度。

师:你真会想象。

师:通过测量平行四边形四个角的度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有两个锐角,两个钝角。

生:两个锐角相等,两个钝角也相等。

师:两个相等的角处在什么位置?

生:一个上,一个下。

生:左边的角和右边的角相等。

师:是不是相对的?其实像这样的一组角我们称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

生:平行四边形对角相等。

师: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其它平行四边形呢?

(学生赶紧从书上找平行四边形验证)

生:我量个两个平行四边形,它们的对角都相等。

生:我量的也是。

生:平行四边形的对角都相等。

师:如果要你量平行四边形角的度数,你量几次?

生:两次。

生:一次。

(这时,教室里的学生在不停的争执,有的认为要量两次,有的认为要量一次。)

师:请你们说出想法好吗?

生:我量出其中的一个角,就知道它的对角的度数,再量一次就行了。

生:如果你量一次,只能知道两个角的度数,还有两个角呢?

生:我认为只要量一次,因为我们昨天就知道四边形的内角和是360度,用360减去量出的两个角的度数,再除以2就是另外一个角的度数。

生:太麻烦了,平行四边形有两个相等的锐角,两个相等的钝角,用360除以2就是一个锐角和一个钝角的和,是180度。

生:平行四边形的一个锐角加一个钝角就是180度。直接用180度减量出的度数就知道每个(随后,我随意出示了几个平行四边形,学生根据这一点,一下子就计算出了每个角的度数)

师:现在给你一个平行四边形,你认为要量几次?

生:一次。

  ……

虽然,这个练习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的特点”。站在这个角度,学生只要量出四个角的度数,很容易就会发现就一点,这样处理只能达到复习角的度量的目的,使学生又一次重温角的度量过程,这一过程中,学生无需动脑思考,思维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充其量也只是一个操作工。

数学练习不能仅仅停留在为练习而练习的层面,要深入挖掘练习背后深层价值。因而,我对于这个练习的立意,就是引导学生在量角、对比的基础上,有更独到的发现。其实,教材中的很多练习,都蕴涵着丰富的思维价值,等待着教师去挖掘,挖掘其中潜在的数学思想方法,揭示其丰富的内涵。

三、拓展练习资源,延伸练习效果。

教材中的练习题是经过编者精心设计的,是典型的范例,但它却是静止的,离学生的生活比较远,特别是一些应用性很强的内容,学生往往是学得不错,但不会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比如《位置与方向》,教材上主要通过判断地图上及一些活动场所的位置来巩固新知,这种练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大城市的相对位置关系,但这些城市一般离学生生活远,他们的兴趣也不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我做了一些尝试让学生找自己身边、每天生活的地方,这样学生活中的数学更有趣,更有效。

师出示武进区行政区划图,每组一份,学生观察。(一拿到地图,学生特别高兴,纷纷在上面找感兴趣的地方)

师:刚才你们找到了很多地方,能说说这些地方的位置吗?

生:武进湖塘在江苏南部,介于南京、上海之间。

生:我爸爸在武进前黄上班,前黄在武进湖塘的南面。

生:我的老家在洛阳,在我们学校的东南面。

生:我们学校在武进湖塘中心城区的东南面。

……

同类的练习,由于提供的资源不一样,教学的效果相差甚远。由此看到,在数学教学中,若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对练习进行合理的拓展,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延伸练习效果,最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中小学数学》                  2009年第5

《回到教育的原点》      作者:朱永新——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