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区级数学课题(一)【2011-2013】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 课题列表 > 数学课题 > 区级数学课题(一)【2011-2013】 > 研究成果

优化数学当堂检测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liufang  发布时间:2013-10-25  浏览次数:

优化数学当堂检测    打造数学高效课堂

众所周知数学课堂中的当堂检测,是实施数学课堂优化教学的重要手段,是教师用来检查教学效果,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手段之一。课堂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一个过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并不能全面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而当堂检测后,教师可发现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怎样,能力提高到何种程度,哪些同学已达到了目标,哪些同学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所以,课堂上,我们需要随时检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时掌握有价值的教育信息,以便调控教学思路,提出改进的方法。在实施新《数学课程标准》的今天,我们数学课堂中的当堂检测不管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应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要敢于创新,博采众长,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展现学生的个性,使学生的数学能力、数学素养得到提高。

一、设计趣味性的当堂检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知识一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主动、轻松、持久地集中学习。新课标要求我们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动机。因此当堂检测题的设计可以融入情境,从学生的年龄和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知识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以游戏、儿歌、故事、谜语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激活学生的思维,让检测题变得更生动、更有趣味性。

1、在游戏中进行检测。游戏一直是学生感兴趣的,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可以提高学生练习的积极性。例如:学习完乘法口诀后,进行“对口令”的游戏,以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把检测融入游戏中;学习小数加减法时,创设“购物”情境,展示琳琅满目的商品价格,让学生自主购物,利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计算的方法和技能,把知识点融入情境中,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兴趣.

2、在绘画中进行检测。结合一些教学内容的特点,可以设计一些绘画式的检测题,用绘画的方式巩固、应用所学的知识。如在学完《找规律》后,课堂上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设计一些有规律的美丽图案,并及时点评。又如学了《年月日》我让学生画一画自己是怎么记大月、小月的,有的学生就画了一个蝴蝶结,左边画大一些写上大月的月份,中间表示二月,右边画小一些写上小月的月份,这样就让他们感到新鲜有趣,不仅能巩固所学的知识,而且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把一次次的测验答案变成了一件件艺术品。让“学”融于“玩”中,在“玩”中实践,这样既使学生学得轻松,又培养了他们的多种能力。

3、在情境中进行检测。在具体情境中进行检测,往往能使学生的精神状态迅速由抑制达到兴奋,学生在轻松愉悦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如:在学习了“5以内的加减法”后,我创设了一道“送小鸡回家”的问题情境,即每只小鸡嘴里都衔着一张算式卡片,旁边有分别标有12345的五座小房子。我问学生:“天黑了,小鸡想回家,你们能帮小鸡找到自己的家吗?”小朋友听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唤起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爱心,个个都跃跃欲试,都在认真地计算,帮助小鸡找到自己的家。为了改变原有计算题枯燥、乏味的现像,还可以设计一些如“找门牌号”、“小猴闯关”、“小壁虎找尾巴”、“登上宝座”等带有童趣味的情境检测题,把一道道计算融合在故事情境中,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运算的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学习的兴趣。

二、增强生活化的当堂检测题,让学生体验数学的价值。

生活是学习数学的场所,也是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场所。因此,在设计当堂检测题时,创设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尝试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来寻求解决问题方法,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价值,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如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后,可预先让学生自己测量家里的冰箱的长宽高,然后在课堂上让他们求自家冰箱的体积与容量并进行比较。在学完“利息”后,也可让他们帮父母算算家中存单的到期利息等。这样的检测题,带有一定的生活化、现实性,学生会十分投入地去完成,比直接去完成一些枯燥单一的求体积、表面积、利息的题目有价值得多。这样的检测题既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力,又能让他们了解到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加强了学生对数学价值的认识。

三、丰富当堂检测的形式,激发学生创新的潜能。

以往的数学当堂检测形式比较单一,仅局限于学生个人完成、数学课本知识范围的书面作业,远离学生的实践生活和社会生活,学生能力得不到提高。根据新课程理念,我们应该增加检测形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操作型检测。《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教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只有亲自动手,才能使创新思维的结果物质化。因此,在检测题的设计时,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参与活动,拼一拼,剪一剪,摆一摆,画一画,折一折,分一分,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拓展思维。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检测题:

1)做一做:用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

2)找一找:日常生活中,哪些物体是长方体的。

3)说一说:长方体有哪些特征。

4)涂一涂:在它的外表涂上不同颜色。

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做、说、涂形成了面、棱、顶点以及表面的深刻认识。总之,教师应从优化当堂检测题入手,在“精”、“新”、“巧”上下功夫(精:内容精;新:形式新;巧:设计巧),真正使数学检测题业发挥它应有的效能,使检测题成为学生业余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把学生从繁重的作业堆中解放出来。

2、开放型检测。现实生活往往存在着很多比较复杂的问题,它的解决不仅需要学生具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而且需要学生具有发散性的思维和创新的能力。为此,在设计检测题时,可以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开放性的检测题,使学生真正成为一个创新者。例如,“等腰三角形的一个角是40度,求其他两个角的度数。” 因为40度的角既可能是顶角,也可能是底角. 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拓宽思路,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这样就发挥了当堂检测题的自主开放性、主动性、独创性和灵活性,让学生在完成检测题的过程中释放自我潜能,寻求新颖独特、富有创造性的解法,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和展示自我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求异思维和提出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成为一个创新者。

四、设计层次性的当堂检测题,实施因材施教。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数学教师应给每个学生挑选适合于他的问题,不催促学困生,不追求解题数量,让每个学生经过努力都能成功。学生的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的情感体验各异,每个人的思维方式也不尽相同。检测题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面向每一个学生个体。遵循因材施教,分类要求的原则,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针对每个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采取分层教学与分层要求的策略,设计一些有“弹性”的检测题,促进不同的学生发挥各自的潜能。如在教学完《找规律》后,做习题“小红正在按绿、黄、蓝、红的顺序穿一串珠。第24颗珠是什么颜色?第32颗呢?”时,我把原题改编,设计了具有以下三个问题的检测题:

1)、第24颗珠是什么颜色?

2)、如果还是以4颗为一组,按绿、蓝、红、黄的顺序来穿,第24颗珠又是什么颜色?

3)、如果还是这四种颜色,以4颗为一组, 要第24颗珠还是红色还可以怎样穿呢?要第30颗珠是红色又可以怎样穿呢?

第一问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题,第二问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提高题,第三问则是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发展题。每位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问题,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

综上所述,数学课堂中的当堂检测设计要以《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基础理念为先导,充分关注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个性差异,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把素质教育的思想寓于检测题之中,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更好地完成检测题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挖掘学生的潜能,并在完成好检测题中巩固知识,提高能力,使数学课堂成为他们创作的天空,成为他们思考的乐园,从而打造了高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