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区级数学课题(一)【2011-2013】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 课题列表 > 数学课题 > 区级数学课题(一)【2011-2013】 > 研究成果

论文:有效检测 提高效率(蒋亚)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liufang  发布时间:2013-10-10  浏览次数:

有效检测  提高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检测策略例谈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蒋亚 

“检测”,是指教师采用启发性的语言、暗示性的动作和激励性的评价等一系列行为,使学生积极思维,深入学习的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的学习并不是完全自觉的行为,它受一定条件与环境影响,教师在其学习过程中给予科学的引导和有效的点拔是十分必要的。现结合自身实际,谈谈如何通过检测促进学生进行学习:

一、适时、适度呈现结论,帮助学生减少学习的盲目性。

课堂教学是结合相关教学内容通过师生统一活动,有计划、有组织地促使学生获取一定的知识、技能,并使身心得到发展的过程。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提倡学生自主探究、自主活动,而学生的自主探究活动需要一定的方向。

如学习“除法的笔算”时,原有的加、减、乘的笔算经验在探究除法的笔算过程中只会产生负迁移作用,除法的笔算过程作为一种全新的知识,如果没有自学过课本,一般是想不到的,学生碰到困难是很自然的,此时教师若不给予适当的引导,单纯地依靠学生自主探究是不现实的。

二、运用有利于主体操作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策略水平。

学生是具有不同认知特点的个体,他们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水平是有差异的,所采用的策略方法也不尽相同,作为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低策略水平发展到高策略水平。教师此时的引导必须把握两个前提:前提一:准确评估学生已有的策略水平。前提二:提供唤起学生经验认知的学习材料教师适当地提供一些已学知识,或提供一些能唤起学生经验认知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在新问题解决过程中体验并迁移运用原有策略或方法,提高学生学习的策略水平。

三、设计初始学习材料的延伸性练习,帮助学生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课堂,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究,注意问题的解决,目的在于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的过程,引导学生在经历学习过程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

如四年级上册《找规律》时有这样的问题:商场门口插彩旗,按照32绿的顺序插,第17面是什么颜色的?如果仍然是原有的操作方法,相对于新知而言是停留于低策略水平的,在教学中教师需要利用材料的延展性特点,引导学生用有余数除法解决问题。一般可采用如下两种策略:

策略一:多层次练习,使学生感悟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上面问题解决后,提出第二个相关问题:现在你不操作能知道第31面是什么颜色的旗吗?引导学生从有余数除法的意义上来理解并解决问题,思维要求提高了。

策略二:适时变换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解决问题的关键。问题解决后,提出另一个问题:校门口的鲜花是按照2盆菊花4盆月季的顺序摆,第23盆是什么花?学生解决后,教师引导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比较,从不同的情境中梳理相同的要素,抓住问题的实质,把握解决问题的关键。

四、提出指向于探讨核心知识的问题,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要点。

一节数学课,其实是围绕核心内容展开的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对核心知识点的关注不到位时,教学过程往往给人以浮于表面的感觉,因此提出指向于核心知识探讨的关键性“问题”也是一种有效的方式。

如《烙饼中的数学问题》中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理解的:在已经知道了“烙饼问题”的基本要求后,教师可问:烙3张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你是怎么烙的?学生汇报后,教师引导观察图例并反馈,明确时间是怎样省下来的;接着让学生研究烙4张饼、5张饼、6张饼最少需要多长时间;最后教师提出了一个指向于探讨核心知识的问题:通过刚才的研究,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让学生自己归纳出“烙饼需用的时间等于张数乘3的结论。有了这样的问题引领,学生的关注点自然而然从关注操作层面上的活动 “怎样烙”进入到对“这样烙为什么会省时”的思考中去,在发现规律的同时,充分理解了这一数学模型。

五、组织类比性交流活动,帮助学生提升思维的水平。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还需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学会比较、抽象、归纳等一些数学思想方法,理性地思考一些问题。对于这一目标的达成,类比性交流活动不失为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如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时,教师可这样进行类比引导:

教师呈现例题:计算32+39,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后,纷纷发表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板书计算的方法:

2+9=1130+30=6011+60=71

30+39=6969+2=71

32+40=7272-1=71

40+39=7979-8=71

32+30=6262+9=71

40+40=8080-8=7272-1=71

[第一层次的比较引导]师:请大家看着黑板想一想,哪些方法有相同的地方?能不能把它们归为一类,先自己思考,再小组讨论。

[第二层次的比较引导]师:你喜欢哪一种方法?请说明理由。

以上教学过程,教师关注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呈现原有的思维水平,在此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剖析方法背后的数学思想,促进学生的思维向更高层次发展。

当然,类比性交流活动在组织时需要把握两个层次:

层次一:关注形式层面的比较,在类比时要指向对象外在的形式,通过对外在形式的比较,发现对象间的异同,从而认识对象。应该说,这时的比较并不是真正的目的,一般只是作为深入认识事物的基础,如上例中第一层次的比较引导。

层次二:关注内涵层面的比较,在类比时要指向对象本质内涵的认识,通过对对象本质内涵的认识,发现对象间的异同,从而认识对象的本质特征。这个层次的比较是认识事物的重点,也是学生数学思维提升的关键,这种去表象的类比,有利于把外部信息或知识纳入到自身已有的认识结构中去,促进知识的内化。

无论是形式层面的类比,还是内涵层面的类比,在学生思维发展过程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时,两者都要考虑,只有当学生既能在形式层面上,又能在内涵层面上对相关对象进行认识,才能说明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真正得到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