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区级数学课题(一)【2011-2013】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 课题列表 > 数学课题 > 区级数学课题(一)【2011-2013】 > 课题规划

数学课题研究方案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杨云亚  发布时间:2011-03-20  浏览次数:

优化数学

课堂 “当堂检测” 提升教学效益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

武进区坂上小学数学组(杨云亚执笔)

一、研究背景

1、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减负增效”的口号的提出已有很多年,但并没有变成现实,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减负”依然是学校和社会的一大难题。“减负”是关系到学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发展的重大事情。我国中小学学生学习负担过重一直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问题,最近两年几起中学生因不堪学习重负而引发的恶性事件又一次引起了教育界对中小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问题的高度重视,从而掀起了全国性的中小学“减负运动”及理论界关于“减负”问题的讨论。

     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课程改革要求我们要努力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强过程教学,增加学生对新知的探究时间,这样必然会缩短练习时间,减少练习量。因此如何提高数学课堂“当堂检测”的实效性,跟上新课改的发展步伐,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问题。

2、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多年来,我校坚定不移地推行教育改革,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教育质量稳步上升,科研兴校、科研兴教已内化为我校教师的自觉行动。而且,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人们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和家庭对教育的要求也日益提高。如何减负增效,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成为我们思考的焦点。我们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在课堂,而有效的课堂检测则成了提高教学质量必然的载体。符合当前新课程标准理念的课堂检测,符合学生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课堂检测,符合教育实际的课堂检测,必将对学校的减负增效的推行产生深远的影响。

    鉴于以上思考,我们数学教研组设立《优化数学

课堂 “当堂检测” 提升教学效益的探索与实践的研究》这一课题。

二、课题界定

1、当堂检测: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数学教学规律与原则,精心设计检测内容,科学组织检测过程,及时反馈检测结果,适时调整教学状况。

2、教学效益:教育管理要讲效益,即要讲在相同时间里投入相同的人力、物力、财力而达到的效率的高低。而课堂教学效益就是在一堂课内,学生对教师传授的知识接受和掌握的程度。班级学生弄懂了并能够应用所传授的知识就是高效益的课堂;大部分或一部分学生还不懂,需要另花时间给学生弥补,就是低效益的课堂。

三、理论依据

1、有效教学理论: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教学的有效性包括如下三重意蕴 :1.有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 2.有效率--即以少量的投入换得较多的回报,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 3.有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具体是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社会和个人的教育需求是否吻合及吻合的程度。在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性”强调能促进学生智力、技能和情感三维目标的发展。 

2、有意义学习理论: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即新旧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有意义学习是一种以思维为核心的理解性的学习,其特点是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包括身与心、认知与情感、逻辑与直觉等都和谐统一起来,其结果既是认识和能力的发展,又是情感和人格的完美。同时有意义学习的结果能得到自我确认,所以有效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学习,而机械的学习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能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但学习的结果常常不得不受到来自外部因素的强化,所以我们认为这是一种低效的学习。

3、教学设计理论:就是指教育实践工作者(主要指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可以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过程有个整体的把握,可以根据教学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策略,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实施可行的评价方案,从而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另外,通过教学设计,教师还可以有效地掌握学生学习的初始状态和学习后的状态,从而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方法,采取必要的教学措施,为下一阶段的教学奠定良好基础。

四、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根治重复低效的数学课堂检测的方法,力争使课堂检测有效、高效,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数学课堂检测的实效性,切实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教师的工作负担,为学生开拓一片施展才智、锻炼能力的天地,成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生长点,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进一步转变教师的观念,树立他们新的教学质量观,教学方法观,使课堂检测的设计更较具有针对性、系统性和实效性,检测起来更合理、更科学,促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能上一个新台阶。

五、研究内容

1、对本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堂检测”现状的调查。

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从学生课业负担与完成检测实效性的现状调查、教师设计与检测实效性的现状调查、影响检测实效因素的调查分析三个方面展开,通过此内容的研究,对本学校目前数学课堂教学中“当堂检测”现状有一个比较真实的了解,为进一步开展研究作好铺垫。

2数学课堂中“当堂检测”的内容与形式设计的研究与实践。

1“当堂检测”的内容的设计:初步设想从内容设计的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应用性等方面研究,提高当堂检测的有效性。

a注重“当堂检测”设计的针对性:主要表现在根据一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设计,让学生能及时巩固本堂课所学知识。

b注重“当堂检测”设计的层次性:首先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有层次的检测题,让全体学生都有练习的机会,都能得到提高。其次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层次不同的检测题如:对新知的一般针对性检测、巩固性检测;综合性检测;拓展性检测等。

c注重“当堂检测”设计的趣味性:对小学生,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有强烈的学习动力。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来设计“当堂检测”内容,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

d注重“当堂检测”设计的应用性:把数学与生活相联系,让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既检测学生是否对知识理解,又能训练学生的思维,并学以致用。

2“当堂检测”的形式的设计

“当堂检测”在形式上要多样,设计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精练,有趣,实用。 口头和书面检测结合、固定检测和随机检测结合,个人和小组参与结合,精心设计,达到检测目的。

3数学课堂中“当堂检测”的组织与实施的研究与实践。

设想从以下三方面展开研究:当堂检测老师的课堂提问,当堂检测老师的课堂观察,当堂检测时时间的安排。

a当堂检测时老师的课堂提问:老师提出的问题应面向全体学生,要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

b当堂检测时老师的课堂观察:在学生当堂检测时,教师要勤于巡视督察,敏锐地观察和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不良习惯和表现,并及时提醒纠正,同时要通过现场批改部分作业,即时获得关于这一节课教学情况的进一步反馈,便于及时而准确地辅导解难。

c当堂检测时时间的安排:当堂训练应有时间保证,为取得较好的效果,要合理安排并从严把握的时间结构,且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循环当堂检测要保证训练的时间不少于10分钟。

4数学课堂中“当堂检测”的反馈策略的研究。

“当堂检测”的反馈阶段设想从自测法、小组检测法、同桌互查法、抽查批阅法等形式开展研究,在反馈过程中教师还要注意从学生个体发展的角度,注重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不失时机地运用激励性评价,使反馈性与激励性相统一,有利于学生潜能的自我开发,促进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
    a自测法:自测就是让学生在有效时间,就学习效果进行自己检测的环节。自测是就定向的内容在一节课中进行检验。自测的效果就是让学生能明确得失,及时检漏补缺,巩固和完善已学知识。             

b小组检测法:分小组的时候,要采取取长补短的方法,每一组要有成绩好的,也有差的。合理搭配,优化组合。有小组长检查,最后把信息反馈到一张表上。此方法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c同桌互查法。同桌之间互相检测,互相帮助,共同提高。

d抽查批阅。对班级中一些成绩差的学生进行抽查,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手段、进度。

六、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图书室、计算机互联网查找文献资料,为课题实验获取理论依据,寻找有效策略、研究的方略,并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课改先进理念,以前沿的理论指导实践。

2、行动研究法:本实验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即在实验过程中依据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利用常态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更多关注预设与动态生成有机结合的一种有效策略。

3、个案分析法:对一些典型课例、学生进行分析。通过对研究个体跟踪了解,分析对比其前后变化,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4、调查研究法:跟踪实施的全过程,包括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中所发挥作用的调查研究等。力求以量化的方式,科学的数据、事实性材料,评定前阶段工作,启动下阶段工作。

5、 经验总结法。对课题研究过程的感性经验和认识进行提炼和概括,进行反思、调整和修改研究策略,提高相应的理性认识,形成相关的课堂教学范例和模式。七、研究步骤

本课题实验研究周期为三年,拟分三个阶段实施:即201012--201312月。具体安排如下:

1、准备阶段(201012月——20113月)

1)、选择课题,制定方案。

2)、课题论证,落实课题组人员。

3)、申报课题。

2、实施阶段:(20114月——201310月)

1)、做好学校现有数学课堂“当堂检测”现状的调查。

2)、深入开展以行动研究为主要方式的研究,分阶段有侧重点地从数学课堂“当堂检测”的检测设计、检测过程、检测反馈三个层面开展研究,但不将其割离开来,既有重点,又有联系。

3)、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加强对课题组成员的培训学习工作。

4)、积极撰写研究阶段报告及研究论文。

3、总结阶段:(201310月——201312月)

1)、做好相关教学调研工作。

2)、资料回收归档。

3)、撰写研究报告,做好自查。

4)、迎接鉴定组检查评估。

、保障措施

为了使本课题的研究能顺利进行,需要有以下保障措施。

1、畅通的校内校外网络,健全的学校图书管理制度。

2、每年有一定数额的课题研究经费,用于健全学校网络设备和更新图书资料,并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培训。

3、组织课题组成员定期学习、践行、反思、积累。

4、每学期定期开展数学课堂观摩活动,并进行研讨。

5、邀请上级领导来校指导、作讲座。

九、研究成果呈现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教学论文、优秀研究案例等。

十、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职务

姓名

职务职称

研究分工

 

杨云亚

数学教研组长

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课题日常管理、起草开题报告与结题报告及做好课题会议记录。

副组长

蒋亚

教导处副主任

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课题的课堂实验研究,积累过程资料及负责对教师进行培训

顾问

虞勇

副校长

中学高级教师

监督组织管理、负责课题经费保障。

 

王惠芬

会计

小学高级教师

负责课题的课堂实验研究,积累过程资料。

 

庄建华

中学高级教师

上研究课,积累研究资料。

 

徐玉云

中学高级教师

上研究课,积累研究资料。

 

何文明

小学高级教师

上研究课,积累研究资料。

 

朱丽娟

小学一级教师

上研究课,积累研究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