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区级数学课题(一)【2011-2013】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坂上小学 > 课题列表 > 数学课题 > 区级数学课题(一)【2011-2013】 > 课题规划

《小学数学教学中展开有效对话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人:liufang  发布时间:2010-12-28  浏览次数:

一、研究背景及目标

(一)研究背景

人类正步入对话时代,从国际关系的协调到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对话”已经成为人们达成目的的有效策略,而且正逐步成为人们的生存状态、一种时代精神。在教育领域,关注师生平等基础上的有效对话,已成为近几年教育教学改革的焦点。它反映了一种新的教育思维方式和教育价值取向,是对当代社会对话精神呼唤的回应。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人找回自我,让儿童和周围的人对话、和书本对话、和自然界对话,并在对话中了解这个世界,在对话中认识自己、发展自己。对于教学对话,我们可以从教育历史的长河中去捕捉它的踪影。《论语》中几乎全是用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的。克林伯格认为:“在所有的教育中,都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相互作用的对话都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标识。”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没有对话,就没有交流;没有交流,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但是,客观地分析一下当今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虽然言语满堂皆是,然而具备对话特征的却不多,有的甚至变成了教师的独白;有的虽算得上对话,却又常因忽视了对有效性的追求而落入平庸。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中展开对话的意识不强,专制性的教学大量存在;学生缺乏对话的技巧,无效对话时有发生;课堂中缺少对话的时间和空间,对话无从展开……这一切都须引起每一个教育者的深思。如何在课堂中进行有效的对话”,让学生在对话教学中实现意义的主动建构, 完成外在知识的内化过程,这是教育者必须深入思考研究的重要课题。为了探索课堂教学中展开有效对话的途径,形成一些有效的做法,我们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出一些课堂上展开有效对话的基本策略。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增强学生对话的意识、获得对话的技巧。

学生善于用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头脑、自己的方式与别人交往,重拾批判意识,重建自信,在与别人平等对话中找到自我,找到自己对知识和生活的理解。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提高专业能力,把握组织对话的基本策略,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

二、研究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过程

1、第一阶段:研究准备阶段2007.122008.6

学习有关理论,制订研究计划。

2、第二阶段:研究实施阶段2008.92010.6

实施课题研究,不断总结,修改方案,总结方法。

3、第三阶段:总结结题阶段2010.92010.12

调查、分析、撰写论文、结题报告。

(二)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通过对学生和老师两方面对课堂对话的认识以及当下课堂教学对话的现状等等的调查,为进一步研究提供资料。

2、文献研究法: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特别是对话教学)的动态,收集积累相关的文献资料,研究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对话的实施策略。

3、行动研究法:按课题设计与实施方案,分步落实,开展教学研究活动,探索并积累数学教学中有效对话的实施策略。

三、研究成效分析

(一)研究成效

1、初步研究了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对话所具备的主要特征。

在本课题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围绕“有效对话”展开了一系列理论学习、主题沙龙、教学研讨等研究活动,由开始的一知半解、意见分歧逐步达成了许多共识。

1)“有效对话”在情感上,是人文的、积极向上的,是对学生充满了鼓励和期待的。

2)“有效对话”在氛围的创设上,总是将疑惑、愤悱、矛盾、激励等情境放在了优先考虑的地位。

3)“有效对话”在信息的传递上,是准确的、快捷的,是富含启示功能和引导功能的。

4)“有效对话”不仅有信息的传输,更有思维的流动和意义的生成,不仅能增进学生的理解,更能促进师生的反思。

5)“有效对话”都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最终都指向教学目标的达成。

有效的课堂对话,是师生间围绕教学内容而展开的充满睿智的交流、提示、启发与沟通,其中洋溢着相互间的尊重与信任,充盈着师生间的期待与情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

2、基本形成了小学数学教学中展开有效对话的主要策略。

1)创设对话情境是有效对话的前提。

从根本上说,教学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导入新的教学内容。就课堂对话而言,情境创设的这些目的或功用也是适用的。

①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对话情境创设的第一要素。

很难想象,一个一贯专制的教师能够激发学生参与对话的热情,一个惧怕教师的学生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对话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多向互动过程,它尤其凸显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然而,要在传统的教学观念和行为仍占主导的情况下,真正实现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平等对话,确保学生的主动参与,还需要教师进一步转变观念,通过教学氛围的营造,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沟通与理解。因此,形成一种良好的、和谐的教学心理环境,是落实对话理念和精神的重要前提与保证。

首先,对学生的信任,是对学生的一种尊重,也是有效对话的先决要求。如果缺乏信任,哪怕是普通的谈话也难以展开,更不用说进行有效的课堂对话了。这种信任既有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信赖,也有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真诚相待。教师要相信学生具有交流的欲望与能力,相信学生具有反思与批判的能力,要习惯于“倾听不同的声音”,给尽可能多的学生以表达的机会,把学生从“惧怕”、“敬畏”教师的心态中拯救出来,让学生形成对教师的信任感。

其次,让学生自由表达个人意见,才能唤起学生对话的兴趣。尤其当学生的言行冒犯了教师的设计意图,教师往往采取的是“视而不见”甚至是“压制”的态度。要克服这些扼杀学生自由的教学行为,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还需要在教学实施中敢于、善于“放手”学生: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课本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重点、难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思考解决;结论放手让学生概括;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知识结构放手让学生构建。只有通过这样的“放手”,才能唤起学生参与对话的兴趣,使得“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

再次,学会倾听,是师生展开有效对话的重要规则。郑杰《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说:一个人要学会倾听不容易,听只是生理过程,而倾听才是入耳入心的生命活动。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这种活力在师生、生生的对话中涌动。而真正的对话需要的不仅仅是说,更重要的是善于倾听。只有倾听别人的发言才能不断和自己的思想融合重组,生成新的思想观点。倾听是广义的,可以听其言,可以观其行,也可以思其想。教师通过倾听要努力解读学生,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积极捕捉学生的各种想法,有时还要凭借“教学敏感”帮助学生把“口欲言而不能”的内容表达出来。同时要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在课堂上,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的同学不管能不能听懂都要认真听他的发言,等他讲完了要发表自己的看法。“他说的对不对?”“你同意他的看法吗?如果同意你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吗?”“你还有不同的方法吗?”有了这样的任务,其他同学不会拿出事不关己的态度,不会因为没有轮到发言而沮丧,他们会用心的去理解同学的发言,实现知识的建构。

②问题情境是对话情境创设的基本方式。

从根本上说,对话所需的情境应该是一种问题情境。设置这种情境的基本方式是:“促使学生原有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由此导致学生意识中的矛盾激化,从而产生问题情境。”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在于,唤醒学生原有的认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诱发学生积极地投入对话过程。

◆创设有目的性的问题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要有明确的目的,不能让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应根据课标要求、教学内容,以富有启发性的经验或数学知识为素材,创设问题情境,为学生联想探究提供有效的启发和可靠的基础。

◆创设有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数学学习过程不是学生被动地接受教材或教师给出的现成结论,而是要通过组织合理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 “再创造”过程。因此,创设数学问题情境应尽可能诱发探究、思考,真正把学生带入心欲求而未得,口欲言而未能的“愤悱”心理境界,引发认知冲突,促使他们思考、探究解决问题的各种策略,使学生在不断的经历“再创造”过程中,主动从事数学思考,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构建数学知识。

◆创设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  

儿童与生俱来具有一种探索的欲望,他们常常把自己当作或者希望自己就是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能使他们的这些角色得到充分的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灵活处理教材,给学生提供一些富有现实性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创设有开放性的问题情境  

解决问题的过程既是学生认识过程,又是学生的发展过程,学生的学习是存在着差异性的,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应该注意这个差异性问题,不能让那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在课上浪费时间,也不能让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当陪衬,这也是浪费时间。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在促进学生的思维的发展方面必须因人而异,创设的问题情境应是开放性的,而不是封闭性的,是丰富的而不是单一的,是动态的而不是固定的,学生探索、提问及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应是开放的。

2)构建对话的基本规则是有效对话的保障。

如果教学本身即是一种对话,那么它也应该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否则,作为对话的教学,就会遭到破坏。因此,在对话教学中,需要重新建立有关对话的“游戏规则”,以确保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良性互动。

一般来说,师生对话的主体之间由于在知识与文化资源的控制上是不对等的,在教学结构中所承担的角色和使命也是不同的,较之生生之间的对话,师生之间的对话需要更为明确的“游戏规则”加以保证,因为教师的话语很容易对学生的话语造成“霸权”或“压迫”,而一旦学生遭遇到这种“霸权”或“压迫”,他们也许会抵制,也许会沉默——这两种方式都不可能形成真正的对话。

然而,我们发现很难对对话规则的具体项目做一个统一的描述或规定,因为这些规则总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由特定的参与者所构建而成的,如果离开了这些特定的情境和主体,这些规则可能就会失效。就拿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来说,有些教师认为,赋予学生自由表达的空间是对话精神的体现,因此,学生在课堂上不必拘泥于繁文缛节,可以随时提出问题,自由发言,无需举手;但有些教师认为,对话必须在一定的“课堂礼仪”下展开。因此,我们仅仅针对对话的两个核心方面“倾听”与“表达”建立了一些师生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倾听的基本规则是:一要“耐心”,当听到同学的发言有错误时,一定要耐心地等他把话说完,再用适当的方式指出不足;二要“细心”,无论是听老师讲课,还是听同学发言都要仔细听、听完整,并努力学会抓关键词句对同学的观点进行分析与归纳;三要“用心”,在听取同学意见时也不能盲从,要用心想一想他说的有没有道理,做到有选择地接受。四要“虚心”,当同学提出的意见与自己不同时,能虚心地接受,一边听一边修正自己的观点,以使自己的观点更加完美。还要让学生懂得学会倾听不仅是尊重了对方,更是尊重了自己。因此,在别人回答问题时,自己理应专心听,那么,到自己发言时,别人也会认真地听你说

表达的基本规则是:①严谨准确。要求用词准确,描述恰当,不能用“大概”等模糊字眼。②条理清楚。数学语言的表达要有层次、有条理。③表达完整。说完整的话,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④过程简约。应该力求言简意赅,用简明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表述,从而注重过程的简约。

3)筛选恰当的话题是有效对话的媒介。

“好的话题”才是对话的媒介,要激发学生参与对话,更为关键的是筛选对话的主题。研究表明,恰当的主题不仅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思考与创造的潜能,而且具有诊断与补救教学的功能,以及维持和促进学生对话的功效。课堂上对话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设置的话题是否具有挑战性,是否具有思考性。因此,教师既要善于设计一些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问题,给学生的思考提供方向,也应善于设计一些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的小问题。

对话话题的来源一般有两种:一是事先准备的(预设),二是随机获取的(生成)。事先准备即教师通过深入钻研教材,合理把握教材,从而制订教学目标,确定教学重难点,以此为导向选取课堂上对话的主题,引导学生针对这一话题展开对话,逐步深入,直到解决教学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随机获取即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氛围下,暴露的个性化思维主张,它往往不是教师预先所能估计到的,但只要引导得当却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甚至达到教学高潮,一些公开课上最出彩的往往就是这种话题下引发的高潮。

①以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为话题展开对话。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就是这节课所要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是每节课知识的核心。教学中通过学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通过组织对话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利用集体作用,挖深挖透知识点,有利于学生准确牢固掌握知识。

如“正方形的周长”这一节内容,学完周长的概念后,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时,老师出示了一个正方形要求学生计算出它的周长,随后布置小组合作学习提纲:1、你打算量出它的所有边长吗?请说明理由。2、求周长,你们小组会有哪几种算式?请全部列出来。3、讨论一下,哪种算法比较简便?4、用比较简便的算法求出边长是8分米的正方形的周长。

②以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疑问为话题展开对话。学生在学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往往就是多数学生不理解的问题,也是学生争议较大的地方。如果只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完成,势必给学生造成一知半解的模糊印象。而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去伪存真,在辩论中明理,在辩论中统一观点,在辩论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敏捷性,增强说理表达能力。

例如有这样一道题:150÷2.5150÷7.5=150÷(2.57.5)=150÷10=15。班级学生形成两种意见,争论不休。如果教师直接讲解,必然限制学生的思考空间。此时可以采用对话的形式,互相说出判断的理由,阐明自己的观点。这样问题会越辨越明。学生从多种途径证明了题中进行分配律的类推是错误的,明确了a÷ba÷ca÷(bc)的道理。事实证明, 经过对话得出的结论,比听教师讲述的印象要深刻得多了。

③以规律、性质的形成为话题展开对话。对于一些法则规律,都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分析、对话得出。由于小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概括思维差,难于独立发现总结规律,在数学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对话,相互启发提高,取长补短,利用集体的智慧,来揭示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和概括性。

如商不变的规律一课中,教材提供了一组商不变的算式,并引导学生从上往下或从下往上观察算式中蕴含的规律。此时,个人学习出现了困难,教师立即组织学生,围绕被除数、除数的变化情况,展开对话,发现一点说一点,个人结论不完整时,其它同学大胆举出反例,提出质疑,并据此修改完善原有的结论。这样学生便可抽象概括出较为完整的规律。

④以易混淆的问题为话题展开对话。在教学中,有许多问题表面和内涵都有相似之处,对于小学生来说,要清楚区分开,是一种不容易的事情。采用对话的形式,让每个学生从自己认识到的不同侧面加以理解区分,则会事半功倍,问题就解决了。

比如教学生求平均数时,班上学生就如下问题在认识上出现了分歧:“某班男同学的平均身高为145厘米,女同学的平均身高为142厘米,全班同学的平均身高能否用(145142)÷2来表示? 显然对于该问题的辩析涉及到平均数知识的方方面面,而分歧的形成恰恰折射出学生数学学习进程中的一种内在矛盾和要求。于是我决定引导学生就此展开对话。整整一堂课,学生或举例论证,或类比迁移,或借助图表说明,或进一步作特殊化探讨……直至最后达成一致共识。通过对话教学,学生不仅获得了活的知识,重要是获得了对话的理性,并在启发式的、探索式的对话中获得主体性的发展。

⑤以开放性的内容为话题展开对话。有些知识问题可用多种不同的解答方法。单靠某个学生的力量,很难弄清。如果进行对话,因为不同的学生的思维角度不同,很快就找到多种解决的办法,既解决了问题,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又开拓了学生的思路。

例如:教学通分:比较3/45/6的大小。课堂实录如下:1、让学生拿出两个完全相同的圆纸片,分别涂出3/45/6,师:要比较3/45/6的大小,最直接的方法是把两个圆纸片涂色的部分重量,即可得出大小。2、老师引导学生操作完后,发问: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更好的不同的方法吗?生1:比较两个圆纸片的空白部分,因为13/4=1/415/6=1/6,因为1/41/6,所以3/45/6。生2:把两个分数化成分母相同的分数比较,3/4=9/125/6=10/12,因为9/1210/12,所以3/45/6。生3:把两个分数化成分子相同的分数比较,3/4=15/205/6=15/18,因为15/2015/18,所以3/45/6。学生是独特的,学生是差异的,“差异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一环节的对话充分显示了这种理念。一般来说每个学生至少能找到一种或两种答案。由于每个学生都对解决问题有贡献,这样就有了一个民主、平等交流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多种不同条件和解法接踵而至。对话促进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进步,即使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4)富有个性的学习方式是有效对话的源泉。

课堂对话是对话的各方从各自的“前理解”出发而达成的一种视界融合。知识对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教师应更加关注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与生活背景,更加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思维过程与思维方式,更加关注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让不同的学习主体以各自独特的方式参与到对知识的探究中去,从而形成个人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在此基础上进行互动对话,使得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正如华东师大钟启泉教授所言:“教学内容是在教学过程之中创造的。”

①构建交往状态,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有效对话。正常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人际交往是进行对话的必要前提。所以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充分鼓励学生参与活动,与同伴交往,让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充分给予学生交往、对话的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开展观察、讨论、推理、对话等交流活动;能够细心的聆听别人的意见,并体会别人的感受。

②设置操作环节,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进行有效对话。著名的教育家皮亚杰说的好:“儿童的智慧在手上。”我说“儿童的‘对话’在手上”。有效对话的形式不能狭义的理解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言语层面的交流,更重要的是思维层面的对话,而思维层面的对话更多的是体现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探究的过程之中。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设置一些良好的操作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促进学生主动的进行有效对话。

③研读数学文本,让学生在感悟中进行有效对话。说起阅读很多学生理所当然的认为只有语文课中有阅读,在现实中也确实如此,有数学阅读习惯的学生在农村小学只占有15%左右。从学生的作业错误情况来看,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是因为审题不清或是数字看错的原因。所谓的研读数学文本,就是让学习主体先逐字逐句地阅读教材内容,努力从整体上建立对数学知识的初步感知,然后点击重点字、词,展开分析、研究,获的对文本的内容的深层次感悟。

5)掌握一定的对话技能是有效对话的关键。

小学生在课堂对话的意识上,课堂对话的方法、技能上明显不足,而课堂对话的成效如何关键看学生是否掌握课堂对话的技能,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必须将课堂对话的技能视为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交流方法。

①有效对话要以独立思考为起点

要使课堂对话有效,对话前就应有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独立的思考。对话前的独立思考关系到对话的质量,因为只有建立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学生对所要合作对话的问题才能有一个较深层次的认识,让学生先独立地去想甚至去做,形成对数学的感受和体验,形成对解决问题的一种独立的看法,才能不断地将自己的思维与同伴进行交流,并在交流中进行比较,进行辨别,不断扬弃,相互容纳。

②有效对话要以完整表达为基础

教师要有意识地让学生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学生由于年龄小、词汇量少,表达时往往词不达意,或只说半句,因此,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学生,把话讲完整、讲正确。学会用符号表达。小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过程是直观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结合。教学时要指导学生善于用线段图,实物图等具体地、直观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③有效对话要以用心倾听为保障

倾听的能力与对话的能力同样重要,能说会道还必须有一双善于倾听的耳朵,学生要善于倾听老师的发言,也应善于倾听同学的发言。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你想别人听你发言,就必须先学会做一名忠实的听众,这也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尤其是一个同学在回答问题时,其他学生往往表现出两种情形:一是事不关己,漠不关心;另一种就是随意否定或打断别人的话。“错!错!”“老师,我来说,我来说”。这些都不利于交流的深入,更何况随意打断别人的话是不礼貌的。这时作为教师,应有意识地提醒学生要对发言者有礼貌,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不插嘴,使我们的学生在学会倾听的同时,学会理解和宽容。其次要求学生专心倾听别人发言,积极理解,悦纳对方,要能听出别人的发言的内在思维逻辑、表达的重点、要阐明的问题以及与你不同的见解,或者在表达过程中错误的地方。

④有效对话要以及时反思为提升

反思与完善是指学生的思维在经过课堂对话碰撞后的一次内化与升华。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对现实世界有着自己的经验解释,因而不同的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会不完全一样,从而导致了学生在学习中所获得的信息具有差异,有的甚至与现实具有一定的落差。课堂对话就是要利用这种差异,它的目的就在于通过师生、 生生之间的协商、交流、讨论或辩论,使每个个体认识到自己原来想法的局限性和对方想法的合理性,在与其他同学的成果和观点进行对比分析的同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的准确性与有效性。课堂对话后要善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补充,善于对他人的观点或认同、或补充、或争辩;善于在众人观点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思考,能够完善已有观点或生成新的观点;学会处理课堂交流的结果,进一步对生成的新问题进行思考、探究和体验。有了反思与完善才能使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全过程,让思维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获得积极主动的发展。

6)发挥教师的智慧引导能提升对话的品质。

对话是思想碰撞、认识提升的过程。要求对话双方表达自己真实的理解和见解,对话本身必然具有动态性。在对话过程中,教师的引导是必要的,当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思维受阻、陷入困境时,当学生的认识出现偏颇、需要及时纠正时,教师都应该及时引导,保证对话的流畅性,提升对话的品质。

基于问题的智慧引导,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我们来看某位老师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与学生展开的一段对话。当学生通过研究得出长方形、等边三角形、正五边形、圆等平面图形是轴对称图形后,教师引导:“虽然都是轴对称图形,可它们真的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学生稍作思考后回答:“我发现,圆无论怎么折两边都能完全重合,而其它图形却不是!”老师见机引导:“可别小看这位同学的发现哦!事实上,他已经把我们研究的目光引向对称轴的条数了……”瞧,短短的师生对话中,教师既肯定了学生发言中的闪光点,又借机把学生的思维巧妙地引向深入。尤其是,教师的引导一下子打开了学生的思维闸门:“无论怎么折,两边都能完全重合”意味着圆的对称轴有多少条?进而,其它的轴对称图形,比如长方形、等边三角形等是否也具备这样的特征?由此可见,正是教师基于问题的智慧引导,启动了师生之间的对话,从而把学生的思维由此及彼,不断引向深入。

该出手时才出手,智慧的引导需要把握恰当的时机。美国心理学家罗伊在研究课堂提问时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如果学生没能立即回答,那么一般教师都会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在提问与引导学生回答之间的平均等待时间约为0.9秒。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学生是不可能进行充分思考并构思答案的,他们的回答只能是长期学习积累下来的一种本能反应,或是从记忆库中调取知识片断进行应付。罗伊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如果增加“等待时间”,课堂会发生以下变化:学生的回答变长;学生不回答的次数减少;学生回答问题时更有信心;学生对其他同学的回答敢于进行挑战或加以改进;学生会提出更多其他的解释等等。然而,研究发现,对于许多教师来说,在课堂上哪怕增加几秒的“等待时间”也并非易事。因为感觉上的“冷场”会促使他们重新组织语言加以引导,同时教师也担心,延长回答问题的时间,学生可能会心不在焉或调皮捣蛋。

总之,对于有效数学课堂对话的策略思考,最终要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更多地去关注“课堂对话”而不是“独白”;更多地去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更多地去关注“实质”而不是“形式”。这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理念。

(二)存在问题

当然我们的研究也有一些不足之处,需要通过以后的后续工作做进一步的补充:

1、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比较繁重,学习、进修的时间较少。没有足够的时间保证,没有一定的理论积淀,要研究、实验是困难的。因此,我们的研究停留在实践层面更多一些,理论认识和将理论指导实践还有待提高。

2我们尝试总结出小学数学教学中展开有效对话的主要策略,但这些策略是否具有普适性还要进一步的验证。

3、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发现本课题还有后续研究的价值。如尝试构建一套“课堂对话”的评价体系。一套具有普适性的,简便的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可以帮助教师判断“究竟怎样的课堂对话才会有效且高质量”。有了这样的评价体系,对话式教学的精神才能更好的被教师们理解,对话式教学的方法和策略才会被更多的教师接受和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