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3)班

2023-2024学年 第一学期 亲子良好沟通的原则


良好沟通的原则

导语:亲子交往中——你是否说得太多,而倾听孩子太少?你是否批评指责孩子太多,而接纳孩子太少?你是否要求、命令孩子太多,而让孩子自己选择做决定太少?你是否数落孩子缺点、弱点太多,而欣赏孩子优点、长处太少?凡此种种,如果你的回答有太多的“太多”,太少的“太少”,则表明你和你的子女之间沟通已成危机。所幸,良好的沟通是可以学习的。怎样用良好的沟通,传达你对子女真切的关爱和善意的管教呢?

一、倾听

许多孩子抱怨,他们的父母整天对他们唠唠叨叨。许多家长苦恼,自家的孩子总是把大人的话当耳边风,说一百遍就像没说过一样。为人父母者,你可曾想过:你是否说得太多,“听”得太少?你是否在意孩子的感觉和情绪?你是否了解孩子所关心的事和人?为了达成你和子女的良好沟通,你需要从“有效地倾听”开始做起。学会有效地倾听,一是有助于你了解子女,尤其了解子女内心的感觉和情绪,二是有助于你“说的话”让子女“愿意听”。倾听自己每天说了些什么。如果你的子女认为你“唠叨”,那么,你先要从“倾听自己讲话”开始学习。你可以用录音机来记录自己每天的某段时间里都说了些什么,然后放给自己听。你可能会有惊人的发现!有一个母亲发现录音机里自己的声音竟是那样刺耳,简直是噪音!而她从来没想过自己“讲话”竟是那样可怕;她发现自己说的事情,也是那样鸡毛蒜皮,吹毛求疵!她因此理解了:子女为什么嫌自己“烦”。倾听孩子说话比做家务更重要。当孩子和家长说话的时候,我们一些家长常常忙着自己的事情。“你刚才说什么?”家长这样的问话会让孩子非常扫兴;“算了!”孩子悻悻走开。我始终认为:应该尽可能先倾听孩子说话。无论如何,比起家务,与孩子沟通是更重要的。这是因为,当孩子主动和你说话的时候,正是父母了解子女的最好时机;同时,父母也要给孩子树立良好倾听的榜样。而更深远的意义是,家长良好的倾听行为无疑是在告诉孩子:父母关心他,在意他。这样当孩子有了烦恼的事,高兴的事,他就愿意说给父母听,愿意与父母分享。而你借着这种良好的亲子沟通,对子女的了解也更细微、及时。在人格上,我们应该把孩子真正看成一个“独立的人”来尊重。也许你认为他是“孩子”,他说的事情无关紧要;他还会不识时务纠缠你。但你要注意两点:一是你认为“无关紧要”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可能是“事关重大”,你的感觉不能代替他的感觉;二是如果孩子“纠缠”,说明孩子有“沟通需要”“情感交流需要”。倾听孩子的“感觉”,做必要的核对。父母不仅要倾听子女说了些什么,还要猜测他内心真实的感觉是什么,并且作必要的核对。

二、接纳

“接纳”意思是:尊重别人的个人价值,对于别人的问题表示亲切的关心。“接纳子女”能够有效地拉近你和子女之间的心理距离,缩小“代沟”。接纳是一种被动的感受。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要记住:检验你是否接纳了对方的标准,是对方是否感受到了你的接纳,而不是你是否觉得接纳了对方。接纳是一种无条件地了解、喜爱与尊重的情感,它需要你的无私和爱心。亲子双方都能够设身处地站到对方的位置上去,用对方的眼睛去看,用对方的耳朵去听,用对方的头脑去想。这样,你就会体会到对方有权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对方的想法和自己不同,也不加指责、苛求。比如:当你的孩子对你说“老师偏心,别人讲话不批评,就批评我”时,你的回应是什么?接纳的回应一般是:“也许老师是偏心了,你觉得不公平?但我想,也许老师是没有看见。再说,你讲话也是事实,‘批评你讲话’这一点是没错的,是不?”这样,你接纳了孩子的感觉,也把自己的想法沟通给了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是有错的,孩子会心服口服。而不接纳的回应是:“不要说老师偏心,你自己讲话难道是对的?不要去管别人有没有讲话,先问问你自己有没有讲话?你还好意思说老师偏心!”这样说,你就否定了孩子的感受,也否定了可能的事实。结果孩子觉得连父母也不公平,不讲道理。他被这样的负向情绪困扰,再不会去思忖自己有没有错,更加认定老师批评自己是不公平的。

关于接纳,往往存在着一些误解,有必要正误。

首先,接纳子女不是态度暧昧,娇宠孩子。父母须知:对于青春期的孩子,可以说,他们比任何人都更“看重”同龄朋友而“忽视”成年人。这是他们成长的需要,也是他们成长的标志。做父母的若不能接纳,孩子则越向外寻找接纳。反之,父母若能接纳,子女感觉到家庭的温暖、安全,就越可能愿意与父母沟通。父母切记:尤其对于青春期孩子,先有接纳、而后才有引导。没有接纳,一切教育、引导都难有真正好的效果!其次,接纳也不是忍耐。常听一些父母说:“我实在是看不过去了,才……”这是忍耐。忍耐是痛苦的,所以也是有限度的。接纳是用坦诚的态度表达自己的想法,“即使我不同意你的想法或行为,但是我仍然愿意听你的意见”,心里没有愤怒没有憎恨。亲子之间需要接纳,接纳是爱心和尊重的具体体现。无论父母对于子女,还是子女对于父母,一般都不缺爱心,但往往欠缺尊重。因为欠缺“尊重”,结果连“爱心”也感受不到了。现在,你不妨从“接纳”开始,一个戏剧性的变化就会出现:你与孩子的心理距离马上就缩小,你与孩子的口角冲突马上就减少。